一甲子的未亡人:王培五與她的6個子女
呂培苓
關於這本書
楔子
白色恐怖第一大案〈澎湖案〉中的奇女子
1. 這一家人因一家之主的張敏之校長,為維護8000位學生的受教權,反對強徵學生充軍,而慘遭政府以莫須有的首宗「匪諜」罪名槍決,台灣從此進入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時期,其對國家社會的自由民主有著長期具大的影響。本書是台灣島上人民在這段歷史中的生活縮影。
2. 1999年12月10日,張敏之校長殉難五十周年前夕,張校長夫人王培五女士藉由口述回憶錄《十字架上的校長》,首揭過去從不敢說、不能說的秘密,引發全國性的媒體輿論及社會大眾關注,政府終不得不面對,而旋以恢復名譽、平反,並獲得戒嚴時期不當審判條例最高賠償600萬元,及在澎湖設立紀念碑等遲來的正義彌補。
3. 但有很多《十字架上的校長》的讀者更想了解的是:這家人後來是怎麼活過來的?本書即是此問的真實解答。2014年6月24日,頭腦清晰的王培五女士安息主懷,享年106歲。臨終前一年,她與六名子女接受前公視記者呂培苓(本書作者)的訪談,並採訪當時其他受難學生與相關人士近百人,將這一家人在台灣十多年來的悲歡離合,寫成了這本《一甲子的未亡人》。本書經史學家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審定,資深媒體人前公視總經理馮賢賢寫序推薦,符合史實又具可讀性。
4. 王培五女士歷經中國動盪離亂和台灣白色恐怖,終於在屏東的萬丹與潮州棲身。6個孤兒成為支持她繼續求生的動力,這也是上帝留給她最沉重的負擔和最珍貴的禮物。在任何危疑患難中,她從未失去對信仰的信心,帶著六個孩子跨越仇恨與埋怨,先後考上台大,出國留學,最後為父親平反,可以當作真實感人的勵志書,也可做為教導愛與寬恕的親子教養書。
5. 澎湖案的故事由於涉及八千位知識青年,在台灣與海外都流傳甚廣,公視、東森電視都曾拍攝紀錄片。《一甲子的未亡人》出版後,必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。內容簡介從千金小姐到政治寡婦
她是一個勇於築夢的人。她的人生因此絢麗精彩,也因此痛徹心扉。
她出身於山東世家,不顧家裡反對談起師生戀、獨自到北京唸大學,隨丈夫帶領山東子弟走遍大江南北,最後渡海到澎湖,卻從此成了「未亡人」,烙下「匪妻」的印記。
一句台語都不會的山東媽媽,要怎麼樣帶著六個從三歲到十四歲的兒女,在屏東縣的萬丹鄉與潮州鎮討生活?七個人住在茅草小屋,共用一把牙刷;龍捲風過後,孩子們慶幸的不是死裡逃生,而是有很多墜落的小鳥能作串烤打牙祭。
家遭不測,大兒子揚言要去台北殺掉害死爸爸的大官;小兒子只有三歲,天天在家無人照顧;大女兒唸了護校卻染上肺結核。面對生活的種種橫逆,她仍堅持不掉一滴眼淚。
這本書雖然悲傷卻不鬱悶,有笑有淚,還有諸多不可思議的奇蹟遭遇!閱讀本書,彷彿進入時光隧道,隨著這一家孤兒寡母七個人不同的際遇,一起回顧四周最真實的台灣歷史,然後我們才恍然大悟:原來,我們與這家人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。
本書時代背景
本書背景為白色恐怖首宗,也是牽連人數最多的第一大案,史稱「澎湖案」。事端發於1949年國共內戰局勢逆轉,國府計畫遷台,山東煙台聯中校長張敏之,率2000名學生與其他山東省各地七個聯中,共8000名流亡學生追隨投奔,原盼遷台繼續學業,但因入台管制而暫轉澎湖。
不意軍方因內戰兵員漸耗,強要接收這群中學生為兵。張校長為了維護學生的受教權挺身抗爭,軍方竟以莫須有的「匪諜」入罪,他和多名師生被槍決,數千名學生被充軍後受盡凌虐,另有一些不知人數、不詳姓名的學生被投入海中溺斃。
張夫人忍辱帶著六名子女,走投無路、謀職不易,特務如影隨形,嘗盡人間疾苦。幸有堅定信仰依靠及仗義之士扶助,最後一家逃離台灣,兒女都奮鬥有成,一家幸福圓滿。65年後以愛和寬恕追憶往事,感人肺腑。
本書是一本極具史料價值的口述歷史,也是一本真誠信仰的見證集。為一位偉大的母親與六個兒女,留下動人心弦的畫像;也是1949年到1969年台灣白色恐怖最森嚴的20年裡,最真實的歷史與勵志的傳記。
試閱內容
讀者評論
關於作者
作者其他著作
試讀內容
顧客評論
關於作者
呂培苓
歷任民眾日報、民間全民電視、公共電視、香港陽光衛視,擔任記者、製作人等職務。
熱愛歷史,嗜讀推理小說。在歷史的斷簡殘篇中,抽絲剝繭、歸納整理,很辛苦,但也因之得到極大樂趣。2014年3月在美國見到王培五老師,和同行採訪夥伴高丹華、李國壽看著眼前這位誕生於上上個世紀的「活歷史」人瑞,心中升起無比的敬畏。敬畏她如此智慧而起堅忍地承受起所有大時代加諸她身上的苦難。在中國歷經戰亂、在台灣忍受生離死別、在美國飽嚐異鄉人的漂零,最後,王老師和她的六個子女在新世界平安喜樂地活了下來。
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,除了希望讀者能從這本書看到歷史的流動之外,更希望讀者能得到一點「療癒」。在現實的紛擾中,永遠朝著有光的地方前進。